懸浮細胞(如淋巴細胞、造血干細胞、腫瘤細胞系)因無貼壁依賴的生長特性,在體外培養(yǎng)中易受營養(yǎng)耗竭、代謝廢物堆積或環(huán)境應激影響產生死細胞。死細胞釋放的核酸碎片、胞內蛋白不僅污染培養(yǎng)體系,還會干擾細胞活性檢測、分選及功能實驗結果,甚至引發(fā)活細胞凋亡。因此,高效、低損傷地去除懸浮細胞中的死細胞,是細胞生物學研究、細胞治療及藥物研發(fā)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。本文系統(tǒng)梳理主流去除技術的核心原理、操作要點與適用場景,為實驗設計提供科學參考。
一、密度梯度離心:基于密度差異的經典分離法
密度梯度離心是利用活細胞與死細胞密度差異實現(xiàn)分離的傳統(tǒng)技術,核心邏輯是通過梯度介質構建密度梯度,使不同密度的細胞在離心力作用下遷移至對應密度層,從而實現(xiàn)分離。其技術成熟度高、成本低,是大規(guī)模懸浮細胞純化的首選方案。
1. 核心原理與介質選擇
活細胞因胞膜完整、胞質成分均一,密度通常維持在 1.05~1.07 g/cm3;死細胞因胞膜破損、內容物流失或吸水腫脹,密度降至 1.02~1.04 g/cm3,或因脫水皺縮密度異常升高。常用梯度介質分為兩類:
Ficoll-Paque:密度固定為 1.077 g/cm3,滲透壓較高(約 340 mOsm/kg),適用于外周血單個核細胞(PBMC)、淋巴細胞等耐受度較高的細胞分離;
Percoll:可通過稀釋調節(jié)密度(1.000~1.130 g/cm3),滲透壓與細胞內環(huán)境接近(280~320 mOsm/kg),更適合干細胞、敏感腫瘤細胞等脆弱細胞的純化。
2. 操作流程與關鍵控制
以 PBMC 分離為例,典型操作步驟為:將細胞懸液與 Ficoll-Paque 按 1:1 體積緩慢疊加(避免混合),室溫下以 400×g 離心 30 分鐘,離心后體系形成四層 —— 上層為血漿 / 培養(yǎng)基(含死細胞與細胞碎片),中層為 Ficoll-Paque,下層為紅細胞 / 粒細胞沉淀,活細胞則富集于中層與下層的界面。需注意:離心轉速不可超過 500×g(避免活細胞損傷),F(xiàn)icoll-Paque 分離后需用生理鹽水洗滌 2~3 次(去除殘留介質,降低滲透壓損傷風險)。
3. 優(yōu)勢與局限
該方法單次可處理 10?~10?個細胞,活細胞回收率達 80% 以上,適合大規(guī)模樣本的初步純化;但對密度接近活細胞的早期凋亡細胞分離效果有限,且 Ficoll-Paque 的高滲透壓可能導致敏感細胞活性下降。
二、免疫磁珠分選:基于表面標志物的特異性去除
免疫磁珠分選(MACS)利用死細胞表面特有的抗原標志物(如磷脂酰絲氨酸、壞死細胞特異性蛋白),通過抗體 - 磁珠復合物實現(xiàn)靶向捕獲,核心優(yōu)勢是特異性高(僅識別死細胞)、對活細胞損傷?。ɑ钚杂绊?< 5%),適用于高純度需求場景。
1. 靶點選擇與技術原理
最常用的靶點為磷脂酰絲氨酸(PS) —— 活細胞的 PS 僅分布于胞膜內側,死細胞(尤其是早期凋亡細胞)因胞膜外翻使 PS 暴露于表面。將偶聯(lián)抗 PS 單克隆抗體的磁性微球(直徑 50~100 nm)與細胞懸液在 4℃孵育 15~20 分鐘,死細胞通過 PS 與抗體結合磁珠后,置于磁場中被吸附在管壁,活細胞隨上清液收集。此外,針對完全壞死的細胞,可選擇靶向 “壞死細胞特異性 DNA 片段” 或 “損傷胞膜蛋白” 的磁珠,進一步提升分離精度。
2. 操作要點與性能指標
孵育過程需嚴格控制溫度(4℃可減少非特異性結合),磁珠濃度需根據死細胞比例優(yōu)化(通常為 1×10?細胞加入 5 μL 磁珠),避免過量磁珠導致活細胞非特異性吸附。該技術可將死細胞比例從 30% 以上降至 5% 以下,活細胞增殖能力與功能不受影響,尤其適合 CAR-T 細胞制備、干細胞誘導分化等對細胞純度要求嚴苛的場景。
3. 優(yōu)勢與局限
特異性與低損傷性是其核心亮點,但單次處理細胞量通常不超過 10?個,且磁珠與抗體成本較高,更適合中小規(guī)模樣本的精細化純化。
三、過濾法與流式細胞術:從快速篩選到高精度分選
針對不同實驗需求,還可選擇基于物理特性的過濾法,或基于多參數的流式細胞術,實現(xiàn)死細胞的快速去除或高精度分選。
1. 過濾法:快速物理篩選
懸浮細胞中,死細胞因胞膜破損易發(fā)生腫脹(直徑增大 20%~30%)或皺縮(直徑減小 15%~20%),而活細胞大小均一(通常 10~20 μm)。利用孔徑 70~100 μm 的尼龍網或聚碳酸酯膜過濾,可攔截過大的腫脹死細胞與碎片;若需去除過小的皺縮死細胞,可采用 “兩步過濾法”—— 先通過 100 μm 篩網去除大雜質,再通過 40 μm 篩網保留活細胞。該方法操作僅需 5~10 分鐘,無化學試劑干擾,適用于病毒感染后細胞樣本等緊急實驗的快速預處理,但特異性低,若活細胞與死細胞大小重疊(如小體積凋亡細胞),活細胞回收率僅 60%~70%,僅適合對純度要求不高的場景。
2. 流式細胞術:高精度多參數分選
流式細胞術(FCM)通過熒光染料區(qū)分活死細胞,實現(xiàn) “多參數篩選 + 單細胞分選”,是目前純度最高的去除技術(活細胞純度可達 99% 以上)。常用雙熒光標記策略:活細胞染料 Calcein-AM 進入細胞后被酯酶水解發(fā)出綠色熒光,死細胞染料 PI 僅穿透破損胞膜與 DNA 結合發(fā)出紅色熒光。儀器通過激光檢測熒光信號,僅收集 “Calcein-AM 陽性、PI 陰性” 的活細胞,同時可結合細胞大小、顆粒度等參數排除異常細胞。該方法適合稀有細胞(如循環(huán)腫瘤細胞、造血干細胞)的純化,但設備成本高(需流式分選儀)、處理量?。▎未巫畲?10?個細胞),且激光照射可能輕微影響免疫細胞活化狀態(tài),分選后需通過 CCK-8 法或功能實驗驗證活性。
四、技術選擇策略與關鍵注意事項
選擇死細胞去除技術時,需綜合三大核心因素:
細胞類型:脆弱細胞(如干細胞)優(yōu)先選 Percoll 密度梯度離心或免疫磁珠分選,耐受細胞(如 PBMC)可選 Ficoll-Paque;
樣本規(guī)模:大規(guī)模樣本(>10?個細胞)選密度梯度離心,中小規(guī)模高純度需求選免疫磁珠,稀有細胞選流式細胞術;
實驗成本:預算有限的常規(guī)實驗選過濾法或密度梯度離心,精細化研究或臨床應用選免疫磁珠或流式。
此外,需注意三大操作要點:一是全程無菌操作,避免污染;二是處理前后用臺盼藍或熒光染料檢測死細胞比例,驗證去除效果;三是對純化后的活細胞進行活性驗證(如增殖實驗、功能檢測),確保技術過程未影響細胞功能。
總結
懸浮細胞死細胞去除技術已形成 “經典方法 + 精準技術” 的多層次體系,從密度梯度離心的大規(guī)模分離,到免疫磁珠的特異性去除,再到流式細胞術的高精度分選,可滿足不同實驗場景需求。未來,隨著微流控技術的發(fā)展,有望開發(fā)出 “高通量、低損傷、自動化” 的集成系統(tǒng),進一步推動懸浮細胞在基礎研究(如細胞互作機制)與臨床應用(如細胞治療)中的轉化落地。